為什么這些中式糕點鋪,都愛用點心局起名呢
最近,長沙的虎頭局渣打餅行和墨茉點心局前后腳在北京開新店,一時間,大概全北京的美食達人集體出動,讓上流君還沒參賽就已經對朋友圈里的曬麻薯大賽產生了PTSD。
不得不說,為什么這些中式糕點鋪,都愛用點心局起名呢——
長沙的“墨茉點心局”,魔都的“珍糕興點心局”,廣州的“獅頭點心局”,廈門的“虤茶點心局”、“三味酥屋點心局”,福州有“未芝點心局”、“南洋點心局” ……
這架勢,保證食神在天庭喊一聲“點心局”,坐落各地的鋪子喊一聲“到!”就能聲動亞洲。
在當下,只有兩種排隊能讓年輕人心甘情愿,一個是為了保住綠碼排隊做核酸,另一個就是隊伍的盡頭是新鮮出爐的美食。
打開某書APP,博主們用精美的圖片記錄下中式糕點在華夏九州的復興之路。
墨茉點心局、虎頭局渣打餅行等等從名字到店面裝修、包裝都充滿了濃郁國潮風格的新興中式糕點鋪子,新店開業(yè)都像古代大戶人家的接親隊伍一樣,一路上敲敲打打。
△來源:@墨茉點心局
“XX城首家XXX”、“XX城終于有XXX啦”,在KOL們的吆喝下,不管在哪個城市,都有吃貨們奔走相告,備好手機電量開啟排隊大業(yè)。
而免費的試吃更增加了誘惑力,于是慕名而來的、臨時決定的人就從店鋪里往外排起了長龍,排隊的盛況讓圍觀的人驚嘆,也讓最終完成排隊的人沾沾自喜。
耐心給力的朋友心無旁騖玩著手機完成了等候區(qū)5小時、點單區(qū)半小時、打包區(qū)5分鐘的覓食之旅。
闊氣的人干脆網上下單找人代排,在等待的時間里已經喝了3杯喜茶,為拉動內需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貢獻。
可既然有吃貨自覺放棄周末的回籠覺排隊都在所不惜,就有人間清醒發(fā)問:“用6小時排隊,我回過神想了想,怎么好像是周末來點心鋪子上班的哦?!?/strong>
京城墨茉開店首日7小時的排隊記錄也許還算不上 帝都排隊天花板,等有一天你路過這些新舊網紅店,才發(fā)現(xiàn),有些店看起來沒有排隊,實際上等你點完單才知道,距離拿到還需要至少半小時,是的,上流君上一次被騙就是瀘溪河。
這年頭,“值得排隊”就是年輕人對美食最大的認可。
而新開業(yè)的店鋪自己也沒想到能火爆成那樣,墨茉新店在人潮洶涌中為了讓客人了不至于空手而歸,臨時調整了銷售規(guī)則。
但一條限購不超一百的規(guī)定就讓來逛街的年輕人emo了——買點吃的還要先做數(shù)學題也太慘了吧!
而在長沙排隊嘗過墨茉、虎頭局的外地人,回家后對美味念念不忘,在祈禱鋪子早日開到自家門口之外,不惜花費重金找人代購。
相比于奶茶必須當天送達并喝掉,高鐵代購已經是極限,保質期相對較長的糕點還催生了當?shù)氐拇徧詫毜?,雖然不能到店拍照打卡,但快遞送達后就是朋友圈最時尚的崽。
然而,在上流君的記憶里,中式糕點明明是這樣:
紙盒子里錫紙包著的綠豆糕、酒席上撒著黑白芝麻或者花生碎的菱形馬蹄糕、或是街邊老店玻璃櫥柜里的核桃酥餅……
一個字總結,就是土。
再看看現(xiàn)在的新中式糕點們,麻薯、虎皮卷的品類,怎么看怎么跟中式不沾邊,處處透著精致與時尚。
打出“中點西做”、“國潮設計”的網紅鋪子們,最能讓人get到的“新中式”主要還是營銷包裝。
首先是品牌名,吳酥生諧音“吳書生”,和它主打的江南糕點十分相符;虎頭局渣打餅行,則帶有一種既草莽又憨厚,既江湖又市井的氣質;山海茶點,配上“傳承宋朝風雅”的宣傳語,帶了些書卷氣。
還有一些光聽名字猜不出是糕點行當,但聽起來卻仿佛可以立刻給電視劇做場景的。
例如廣蓮申,從第一個繁體的“廣”字就開啟了民國的風情,大上海舊事的激蕩回憶。
瀘溪河這三個字,水潤詩意得可以做古偶主角名字,連帶著吃貨對他家糕點的猜想,都不免更好奇了些——到底是怎樣的糕點鋪子才能起這樣的名字?
其次是logo,要么是一只威風凜凜的大老虎,線條間看得出草書的韻味;要么一位古裝仕女,溫婉端莊;要么主打紅+藍+白的經典配色,包裝審美不輸大牌鞋服國潮聯(lián)名。
在進駐其他城市時,還會針對性出網紅城市系列。
比如墨茉點心局北京分局,向當?shù)厝舜虻恼泻羰恰熬┯泻脩颍坪昧四蟸”,推出的是冰糖葫蘆麻薯、京劇臉譜曲奇;而虎頭局深圳分局也十分熨帖,“來了,就是深圳人”直擊新深圳人的命脈。
點心局們更是在成為城市網紅打卡地上用心良苦。為了在游客的隨手拍里都能很網紅,點心局們從門店設計到糕點包裝袋都應用了諸多復古元素,紅藍霓虹燈、極簡ins風,某書達人看了都說好。
而它們不僅有相似的營銷套路,更有相似的菜單。
產品上,各種“酥”、“餅”、“糕”排列組合,比如紅茶桃酥、南瓜酥、棗泥酥餅、御皇糕、千層麻花、牛舌餅、蟹黃鍋巴、綠豆糕……
各種白玉卷是雅(盡管白玉卷是日式和風),親愛的老婆餅是俗,放飛蝴蝶酥是隨意,多肉肉叉燒酥是可愛,薄情芝麻脆片和花心玫瑰餅更是十分抓馬,新中式糕點鋪子們?yōu)榱宋艘彩窍伦懔斯し蚱鹈帧?/p>
“萬物皆可麻薯”——墨茉點心局有鮮乳咖啡麻薯、鮮乳提子麻薯、彩虹蛋爆漿麻薯、QQ麻薯餅、冰激凌麻薯等等,虎頭局就有一口開心麻薯、雙層麻薯葡撻、拉絲麻薯葡撻、黃油提子Q麻薯……是看完菜單都快不認識“麻薯”兩個字的程度。
以上這些都還不算是大問題,不少吃貨還對饑餓營銷發(fā)出抗議,表示買個糕點還要叫號取餐讓人理解無能。
明明現(xiàn)場一百人,拿到號一看,500號,難道店家是下單后才開始種麥子磨面粉的嗎???
但讓上流君在意的則是吃貨最不能讓步的底線,如果說部分產品太甜太膩的反饋還可以說是個人口味的不同,但柜臺里蛋撻一個個蛋漿塌陷、開裂,或者味道不穩(wěn)定這樣的品控問題,在幾個小時候的等候后拿到手,就難免讓人覺得——
好么,又被收智商稅了。
咱們中國因為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在美食上尤其有優(yōu)勢,種類繁多且地域特色明顯,有京派、津派、蘇派、廣派、潮派、寧派、滬派、川派、揚派、滇派、閩派等好幾大類。
而且中式傳統(tǒng)糕點有上千年的歷史,唐以前多用糯米、黃米蒸制,唐朝則出現(xiàn)了不少油炸的點心,現(xiàn)在的不少糕點身上還能看出唐朝油炸面點的影子。
在國人的飲食文化中,如果說米飯面條餃子這樣的主食代表的是三餐溫飽,那么各式各樣的糕點,就是日常飲食的小情趣,盛大節(jié)日中的儀式感,還沉淀著中國人特有的人情往來。
相比于更常用“烘烤”、“煎”這兩種制作工藝的西式糕點,中式傳統(tǒng)糕點不僅有蒸、煮、烙、炸、烤、煎等多種加工工藝,還多了許多講究——不同的時令和節(jié)氣對應不同的糕點,因此中式糕點往往還蘊含著結合歷史、風俗的典故、用途。
《紅樓夢》里最出名的糕點自然是補脾胃虧損的那道棗泥餡的山藥糕,除此外,大觀園八月里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螃蟹宴上給鳳姐兒帶的菱粉糕都十分應景。
而文人也樂于用文字重塑食用傳統(tǒng)糕點的場景感,汪曾祺筆下的玉麥粑粑,微有咸味還帶新玉麥的清香,一看便是好吃的,他還額外講了一句苗族女孩子吆喝叫賣的聲音嬌嬌的很好聽,便讓讀者覺得又好吃了幾分。
而記憶里的這些傳統(tǒng)糕點,現(xiàn)在卻少有人像打卡網紅糕點鋪子們一樣早起排隊,逢年過節(jié)看到了也不過略吃幾口就放下了,說到底還是不夠時髦。
在西式烘培進入中國市場后,對傳統(tǒng)糕點造成極大的沖擊,于是面點師們試圖通過汲取西式糕點的精髓,做出適應年輕人口味的新中式糕點。
或者是“西材中做”,例如用明末清初才傳入中國的鳳梨做成了鳳梨酥;或者是“中西結合”,做出了巧克力月餅。
其實,傳統(tǒng)點心早就在“內卷”了。只不過當糕點界在網紅奶茶的啟發(fā)下,也打出緊跟時代潮流,繼承中國傳統(tǒng)糕點精髓再創(chuàng)造的“新中式”概念后,瘋狂涌入的資本讓這個賽道更加“內卷”了起來。
但這些新興的國潮糕點品牌,卻在網紅經濟的競爭中,走向了同質化嚴重的局面。
各種點心局里的“新中式糕點”如綠豆糕、鮮花餅、桃酥餅等等,少成為“鎮(zhèn)店之寶”。
成為鎮(zhèn)店之寶的,多是各種盤撻、虎皮卷蛋糕、脆皮泡芙和各種新口味的麻薯。
至于吃起來的味道,可能盲品也根本試不出太多差別,博主測評人均yyds和絕絕子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收了錢。
新中式糕點的新,到底新在哪,可能也沒有人能說清楚。
況且這屆年輕人喜新厭舊的速度,哪怕是肯德基出新品的速度也趕不上。
要知道,中式點心的上一波流行還得是鮑師傅的海苔肉松小貝,然而沒過多久就在各種山寨盜版下成為了過氣明星。
因此上流君只希望“新中式”的內卷,不要在營銷上過度內卷,多內卷下食物最核心的地方。
讓美食來得更名副其實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