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出海十余年后,Andy Li正式離開了曾經供職的大廠,選擇創(chuàng)業(yè)。
當年,他于新加坡創(chuàng)立Silot,專注AI賦能銀行的To B業(yè)務,獲得多家主流銀行青睞,東南亞和日本的多家頭部銀行成為了他的客戶。但Andy一直思考如何從銀行背后走向臺前深入場景,直接服務東南亞中小企業(yè)。
然而疫情來了,在很多人眼中危機隨之來臨,但Andy覺得真正的時機來了,F(xiàn)intech必須結合自身場景,疫情帶來這樣的機會,在和投資人溝通后果斷決定是時候進軍To C了。2021年,他的團隊在印尼推出社交電商APP KAYA,半年時間積累數(shù)百萬用戶,位居電商榜前十。
然而事情沒有那么容易,2020年的東南亞電商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僅在印尼,Tokopedia、Shopee、Lazada、Bukalapak牢牢地站穩(wěn)了當?shù)仉娚淌袌龅念^部交椅。不過,出海近二十年,在印尼這一地理上高度離散的國家,是最典型的去中心化經濟體。電商巨頭們耕耘多年也無法完全填滿當?shù)赜脩粜枨?,商品的深度和廣度依然是電商從業(yè)者心中的痛。而在長尾市場中,還有無窮大的市場空間,線上零售滲透率不足10%,大多數(shù)網民依然鐘愛線下購物,結伴出行逛集市在東南亞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KAYA主頁面 / Andy提供
01 東南亞電商的新機會
志象網:2017年剛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想過做電商嗎?那時候東南亞電商市場如何?是電商創(chuàng)業(yè)的好時機嗎?與2017年相比,2021年有哪些不同?
Andy Li:其實我大概在2012年離開 Garena的時候,曾經想過做電商,但電商對于供應鏈的需求和流量的需求都很大,我之前做游戲的,我只能滿足前端的運營,電商還有很多更復雜的東西,當時我覺得我是搞不來的。
過去十年其實在東南亞誕生了各種各樣的電商,比如說Zalora、Lazada、EZbuy這些,那時候的電商其實是滿足0和1的差別,那時候做電商跟中國早期一樣,先把有錢人市場滿足了,先不要考慮下沉,也不要考慮更廣的覆蓋率。然而經過這些年發(fā)展,電商早就變?yōu)榧t海市場,除了拼流量、品牌、用戶之外,也早已經開始拼供應鏈了。像印尼從數(shù)據(jù)上看,Tokopedia大概月活4500萬,Shopee4100萬,頭部電商已經差不多4000多萬級月活的情況下,其實該覆蓋的人群都覆蓋了。我在跟同行溝通的時候,大家也反饋說,買新流量已經不太好買了,流量池高度覆蓋,只能買活躍。
在這種情況下,印尼的電商滲透率在疫情初期大概是6%到7%左右,到現(xiàn)在可能接近10%,這個比例比起中國30%多的滲透率相差了很多,所以其實意味著,如果C端買不到新流量,滲透率還這么低的話,說明很多的人的消費還是在線下進行。
不過,在線上零售滲透率依然比較低的時候,我覺得電商創(chuàng)業(yè)還是有很好機會的,比如說DTC或者社區(qū)的拼團,也有人做當?shù)氐?B的供貨,這些都是有的做的。
志象網:那么當?shù)氐膸状箅娚叹揞^目前在嘗試怎樣的路線,一旦他們去嘗試你說的這些方向的話,創(chuàng)業(yè)者的機會在哪里呢?
Andy Li:他們的嘗試都是在走品牌化路線,走天貓化的路線,一個方向是往品牌化走,一個往社區(qū)化走。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路線,他們很難同時嘗試兩種路線。扶持大賣家的需求就是你給了我流量,我馬上履約、馬上賺錢,這是提升GMV最簡單的方式,目前所有的頭部電商都在忙著做這件事,這件事也是最有前景最賺錢的。
前期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也不是隨便什么玩家就可以做的,而且像印尼巨頭競爭格局已經形成,Bukalapak已經逐漸轉型給小B供貨了,Tokopedia跟Gojek合并之后,我覺得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要消化,而且Tokopedia之前也在走品牌化的路線,而在印尼人的心智里面,Shopee和Lazada都走跨境的路線,他們都有不同的人群。TikTok走的是社交化和興趣化的路線,但可能也會有一個大的問題。抖音在中國真正做起來是因為像薇婭、羅永浩這樣的超大V出現(xiàn)。大V出現(xiàn)的也相當于你給我流量的扶持,我篩選好的品牌、好的產品,而且有足夠強的履約能力,他們的期望就是這一場活動就賣少量SKU全是爆品,那是最開心的了,最痛苦最差的情況是,得把若干個商品講一遍,然后每個產品又賣的不多。在印尼,標品能直接賣出很多的這樣的情況比較少見,可能不會像中國做得這么大,印尼很難誕生像李佳琦、薇婭這樣的大V,中小V會比較多一些,長期發(fā)展可能也會有所改變。
志象網:在印尼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幾大巨頭壟斷電商這樣的情況?
Andy Li: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是隨著GDP的高速增長而出現(xiàn)的,東南亞的話GDP不會像中國這樣高速增長,而且社區(qū)分化也比較嚴重。以印尼為例,印尼的信用卡占有率大概是5%左右,電商的線上滲透率也是大概6%至7%,其實是差不多的,意味著電商還是滿足有錢人的需求,因為窮人申請不到信用卡,經濟跟金融,包括消費場景都是相互掛鉤的,里面會有一些共性和聯(lián)通。我覺得東南亞在未來的若干年里,競爭態(tài)勢都是線上如何和傳統(tǒng)線下的競爭,電商之間大家都想著如何先把線上的蛋糕做大,目標都不是現(xiàn)在這塊小蛋糕。所以從各種數(shù)據(jù)可預見未來幾年線上GMV的增速是非??斓?。
志象網:在你看來,像印尼等東南亞市場有哪些特點?
Andy Li:印尼是最大的SMB市場,印尼供應鏈其實是非常離散的。本身地理位置上是非常去中心化,有1.7萬個島嶼,據(jù)說其實更多。其次,真正交易的場景非常離散的,很多東西依靠進口,進口之后一層層分銷商鋪下去的,總有一些非標的供應鏈來滿足長尾的需求。去中心化問題在于需求和供應其實都是很離散的,很多交易比較同城或者區(qū)域化,各自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小的交易圈子,這種方式跟中國已經很不一樣,你上京東買個東西明天就給你送到家了。
菲律賓跟印尼是比較像的,泰國跟越南是比較像的。首先泰國的物流效率比較高,泰國跟印尼區(qū)別在于泰國有很強的供應鏈,跟印尼相比,對于服務的質量要求跟印尼也不太一樣,也包括這種人均GDP等都是不一樣的點。但一樣的點在于兩個國家的夜市文化極為相似,大家對于長尾商品的需求和這種社交化的購物體驗有很強的需求的。
新加坡就是另一個形態(tài),就是小,同城,商品要求質量高,像新加坡這種市場在一手電商里面可能會更需求多快好省,并且這個地方履約效率比較容易,對于外來商品比較開放,而像印尼把一些電商的跨境部分都禁掉了。
02 去中心化的長尾市場
志象網:除主流電商外,在印尼,你提到的這種長尾需求的市場有多大?
Andy Li:很難說長尾市場有多大,在商場和Shopping mall的模式下,非常容易統(tǒng)計出自己的GMV是多少,線上電商也是同理,但夜市這種東西,沒聽說過哪個集市是以GMV來收費的,最多收攤位費對吧?我們容易感知的是,集市在東南亞存在了若干年,而且被大家廣為接受。
在印尼,大家對標品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目前需求無法被滿足得很好,由于供應鏈、經濟結構、履約物流等問題,大家把需求轉向了非標品。所以在這個前提下來說的話,長尾需求的市場有多大,從C端角度來看的話,肯定比標品市場大,我自己預估大概是25%和75%的區(qū)別,大概是標品市場的三倍,這是在印尼市場來說。
志象網:是因為疫情的原因使得集市這種形態(tài)需要轉移到線上來嗎?
Andy Li:我覺得疫情肯定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很多人開始第一次網購,這波紅利是在的,如果我是個小買賣人的話,我不做線上的話,相當于我放棄了很多的市場,而我原有客戶又都不上街了,這是很大的影響。
其次,C端的習慣也在建立,再加上印尼人本身就愛分享愛社交,逛到什么就分享。第三,很多人會問賣家為什么不上電商平臺銷售,我覺得當?shù)厥芙逃那闆r來說,電商平臺的上手難度對于很多人還很高,交易成本也相對較高,對于履約、質量等要求更高,這就比較難。
所以很多賣家不是沒有轉移到線上,他們一直都有在FB,Ins嘗試積累流量賣東西,而自身限制原因導致無法讓長尾賣家無法在主流電商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所以慢慢大家滿足于社交媒體的買賣和傳播。
志象網:那么你現(xiàn)在做的KAYA是款怎樣的產品?
Andy Li:KAYA是一個基于社交和興趣的交易場景。
賣東西的人分為三大類,一類是Listing的需求,要導流到線下來履約,所以我?guī)Ыo這類人的價值是如何擴大他的受眾半徑,傳統(tǒng)的線下店流量是固定的,線上的話可能流量會增加,那么就有更多的用戶可能會成為他的消費者。
第二類是希望線上能夠滿足服務和履約,最容易的就是簡單的線上服務和虛擬商品。
第三類是單純的C2C交易,可能我做點餅干賣一賣,然后做點手工藝品,賣一賣新舊的商品等等,在這三大類里面其實大家的需求是不太一樣的。
然后目前的話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三類其實綜合在一起的,導流到線下跟C2C交易,其實有一定的重疊,完全取決于買家跟賣家自己的商定。
這些的話其實這就有點像在夜市交易了,其實這種買和逛的模式的話跟傳統(tǒng)的商場是不一樣的。B2C頭部電商的話,付款方式和交易方式等等都是有限制的。所以這么看的話,KAYA有一部分像是58同城,一部分像是淘寶,另一部分的話可能會像是大眾點評。在這種平臺的話,用戶首先關注的是買家跟賣家是否靠譜,他的信用分、他的信用體系如何。
那么從C端來看,傳統(tǒng)電商模式它是分成不同的品類,基于搜索的模式。我們跟抖音的分發(fā)模式差不多。一開始沒有主頁,用戶在一屏一屏刷的過程中就涉及到流量分發(fā)的邏輯,流量分發(fā)的邏輯的話跟好友的社交關系,跟興趣和地理位置也強相關。
所以從C端來講的話,大概是這么一個邏輯,從B端來講的話是把信用體系和擔保交易打通,這樣的話建立起來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志象網:目前KAYA上銷售最好的商品或者最大的賣家是?
Andy Li:我們不關注最大的賣家,我們關注最小的賣家,這是一堆螞蟻跟大象競爭。我們在做用戶調研的時候,找到了一個裁縫,裁縫在我們這兒只有一兩百個關注者,看上去很不起眼。調研的時候我們問他,你整天發(fā)商品,但從線上完成的交易并不多,說實話你究竟能夠賣出去多少單,通過KAYA能不能得到的生意。
他說通過KAYA一個月可以獲得150單的生意,他覺得非常好,再多了就服務不過來,這是體量對他來講是特別舒服的,而且在交易的過程中也沒付出什么的錢,所以他目前就從最開始的改衣服和賣簡單的自制的衣服已經逐漸變?yōu)閿U展到賣兒童玩具等一些家庭婦女們也可能順便能夠買的東西。
這樣的賣家目前在KAYA有十幾萬個。所以我們目前關注的不是有多少閉環(huán)交易,我們現(xiàn)在談論的是如何完成數(shù)字化和線上化,至少先從線下搬到線上,至于愿不愿意從線上完成交易電商化,這跟他業(yè)務有關。
長尾市場特別有意思,各種商品服務混雜。有幫小孩子寫作業(yè)的,有老太婆幫人家去說親的,最近在做用戶調研,接通電話的是個15歲的小孩子,賣一些游戲幣、游戲點卡,每個月大概完成20至30個訂單,靠這個賺零用錢,在印尼找不到別的平臺能讓他有這樣收獲。

KAYA賣家 / Andy 提供
志象網:其實有點閑魚的感覺?
Andy Li:對,跟閑魚相同的點在于它是一個社區(qū),買家跟賣家沒有什么界定,并且很多東西都是長尾非標的。和中國的區(qū)別在于二手商品的占比在閑魚上非常大,我們的二手的占比非常小。
志象網:你對KAYA的最終設想是什么樣的?
Andy Li:最終的設想其實他可能會是一個綜合體。你看閑魚里面其實也是一個興趣社區(qū)。上面包括陪人聊天的,幫打游戲的,這種也挺多的。所以這種形態(tài)的話有可能在我們這兒會出現(xiàn)更交織的一個情況出現(xiàn)的,那么最終的就是讓這些數(shù)千萬個小生意能夠搬到線上,并且獲得他們相應的客戶。從C端角度來講的話,可能是一個線上大集市。
另外,在國內,敢說自己做淘寶的賣家基本上每年的交易額至少在一個億以上,如果沒到這個水平,頂多說我們網上賣東西。但是在東南亞的話,所謂的大賣,不管是跨境的還是本地的,數(shù)量比中國要少很多,目前實現(xiàn)的交易額也是少很多的。原因是C端用戶很多的錢都花在非標品上。
所以所以長期來看,我相信隨著時間,東南亞也會像中國一樣電商滲透率會逐漸的提升,不是那種大B2C或者這種平臺的方式,而是發(fā)動這些小螞蟻,把他們搬到線上。
志象網:在東南亞市場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類似的產品嗎?按照我的理解,類似的產品應該出現(xiàn)在電商非常早期的階段,比如說淘寶早期也是這樣的發(fā)展?
Andy Li:對的,淘寶成功后走了品牌化路線建立起天貓,東南亞因為市場比較空白,大家都去走品牌化路線,沒有人愿意下沉做這個事情。下沉做好需要有幾個要點,首先,能夠讓大家滿足信任,滿足交易,這兩點的話很多的公司做不了。因為很多人要么是在供應鏈上有資源,或者在電商運營上有資源,而我們這事情的本質是如何能夠讓用戶彼此之間相互信任,而如何讓大家的交易成本足夠低。
早期PC端的時代,一些Listing網站是有類似的形態(tài),但是他們沒有解決分發(fā)流量的問題,這些網站現(xiàn)在都轉向了專業(yè)化,有的去賣二手車的,有的專門做房地產,這些是他們轉型的路,因為他們在流量分發(fā)機制上和如何閉環(huán)交易上沒能解決。
03 金融科技如何賦能電商
志象網:其實你剛剛也提到,做電商需要很強大的運營能力,而你的團隊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那么現(xiàn)在這個產品是如何解決運營問題的?
Andy Li:我舉個例子,比方說淘寶有小二,小二是這一個品類的關鍵。然而我做的應該是數(shù)據(jù)化的,如何能夠把人和人的關系進行關聯(lián),所以我們做金融的時候,我們有一些美國、新加坡的專利是做知識圖譜的,其實就是分門別類,在金融領域的話,就是篩出好人和壞人或者適合不同產品的人,在電商領域的話,實際就是把人貨場進行重新的匹配和結合。

用戶信用分 /Andy提供
志象網:那么你過去金融科技的經驗對現(xiàn)在的電商業(yè)務提供了哪些幫助?
Andy Li:其實金融科技都需要結合場景。比如像Stripe,最開始切入的場景就是電商,讓大家更容易的接入來收錢,Square就是直接走線下的這些場景,所以Fintech公司想要成功的話,肯定要找到自己真真正正的場景的。我們之前給銀行提供技術、支付引擎,到后來自己拿了支付牌照之后就要切入到一些重點的場景,不能什么都做,如果什么都做的話,搶客戶打價格戰(zhàn)是比較難的。其次,很多場景別的公司已經做了很多年,做得很好了,所以的話我們就需要做社會有需求,并且目前沒有被很好的滿足的場景。
我們覺得這些中小的賣家他們的需求就是需求線上化,并且線上化了之后如何完成跟金融掛鉤的除了支付之外,各種金融的需求也是很重要的,況且在所謂的我們這個是C2C交易,雖然有很多的賣家,但是我們都把它當成c端,就是一個買家跟賣家在我們這沒有明確的界限的。
所以在這種交易的前提下,那么擔保交易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因為在東南亞大家是缺失信用的甄別能力,買賣雙方的信用分也是很重要,所以目前我們已經推出的信用分,并且跟一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合作這樣的信用分的方式,買賣雙方的話也可以看到彼此的信用分,讓大家交易起來更加的容易便捷。易起來更加的容易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