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掌海爾37年后,年逾古稀的張瑞敏決定放下權杖。
11月,張瑞敏辭任海爾董事局主席,將海爾交棒給55歲的周云杰。作為“1984”中國企業(yè)家的代表人物,和聯(lián)想柳傳志,萬科王石相比,張瑞敏最早走入公眾視野,卻是最晚離開權力中心的那一個。
在張瑞敏以“鐵錘砸冰箱”為起點的治下,海爾從一個深陷虧損的瀕危工廠中立起了質量招牌,又在激蕩的時代浪潮間一步步成長為知名的家電巨頭。如今海爾歷經近四十載歷練,已是毋庸置疑的“中年企業(yè)”。
和人到中年一樣,企業(yè)到了中年,自然免不了有些煩惱。
近年,互聯(lián)網和智能家居大潮洶涌,海爾從傳統(tǒng)家電向智能家居服務轉型的步子也越邁越大,甚至連公司名字都改成了“海爾智家”。然而幾年過去,海爾在智能家居領域的份額堪堪邁過10%,身上傳統(tǒng)家電廠商的標簽仍然顯眼。
海爾冰箱和洗衣機仍是暢銷品,只是賣著賣著,企業(yè)市值就被老對手美的甩下來2000多億;若不是另一個對手格力得罪經銷商“自廢武功”,海爾的市值或許還得在“家電三巨頭”里繼續(xù)敬陪末座。
轉型難言成功,業(yè)務增長降速。此時迎來換帥的海爾,再度聚集了市場的目光,其中卻不只有贊許,更多了幾分猜疑。
顯然,張瑞敏為后繼者留下的海爾并非完美無缺。
本文將試圖從海爾當下的產品技術、資源、業(yè)務結構、表現(xiàn)以及市場戰(zhàn)略來解析,迎來“后張瑞敏時代”的海爾,未來前路究竟如何?
輕視研發(fā),溢價買技術?
“我家那個海爾冰箱啊,還在用啊!質量可以,雖然偶爾會有異響,但是用了快十年也就修過兩次吧?!闭劦狡甙四昵叭ニ铱吹降哪桥_海爾雙開門冰箱,嚴利峰表示,他覺得海爾冰箱的質量挺好。
這也是許多消費者對海爾家電產品質量持續(xù)多年的看法。36年前張瑞敏錘砸76臺不合格冰箱的故事,早已傳遍大江南北,在萬千群眾心中樹立了海爾“高質量國貨”的形象。
但鮮有人提及的另一面是,當時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在1984年引進了德國重工業(yè)巨頭利勃海爾的生產線與設備,并一直使用到1994年。
正是有了這些條件,海爾才在后來得以生產出國內第一批四星級冰箱。
可以說,海爾多年來的“好質量”名聲,既來源于鐵錘樹立的質量意識,也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當時改革開放外資企業(yè)帶來的基礎設施與技術。
37年后,海爾的家電產品早已覆蓋冰箱、洗衣機、空調、冷柜、熱水器、廚電等幾乎所有領域,連自家的產品線都分成了卡薩帝、海爾、統(tǒng)帥三個面向不同消費群體的品牌。
然而,當我們梳理海爾如今的產品部件和發(fā)展歷程,卻發(fā)現(xiàn)支撐起海爾“好質量”的技術,仍基本都是撒錢買來的。
以海爾線上占比36%,線下占比39%,排行國內第一的冰箱為例,其核心部件壓縮機分別來自于上海與日本日立合資的海立,巴西恩布拉科以及日本三菱電機。海爾另一個市占率領跑國內的電器洗衣機,其關鍵部件FPA直驅電機的來源,是新西蘭的斐雪派克。
而海爾的兩大競爭對手格力、美的,自有獨資的凌達與合資的美芝品牌壓縮機及產鏈,市場表現(xiàn)不及海爾的長虹,也有自己生產的華意壓縮機,另外美的還自有可用于洗衣機的威靈電機。
國內主要空調壓縮機品牌一覽 圖/光大證券
缺少自主技術和相關產業(yè)鏈的背后,是多年來海爾較低的研發(fā)投入,以及海爾為了“國際化”目標,所進行的多次海外并購。
根據(jù)海爾在年報中披露的數(shù)據(jù),2017-2020年,海爾的研發(fā)投入分別為45.1億、51.05億、62.67億、68.6億,研發(fā)投入占營收比重從2.76%緩慢提升至3.27%.
海爾在海外的大手筆并購可以追溯到十年前,2011年10月,海爾斥資近7億元收購了日本三洋的白電業(yè)務;第二年,海爾花費45億元完成了對新西蘭最大的家電制造商斐雪派克的全資控股。
到了2016年,海爾斥資55億美元(約370億人民幣)收購美國通用電氣的家電業(yè)務相關資產,隨后又在2019年花費約38億元收購了意大利家電企業(yè)Candy的100%股份。
四次并購,累計花費超過460億元。其中,全資控股新西蘭斐雪派克,也讓海爾獲得了其FPA直驅電機的使用權。然而,在并購買來技術和市場份額的同時,海爾也收獲了不少“買貴了”的質疑。
家電專家劉步塵就曾在2012年對海爾全資控股斐雪派克一事表示,斐雪派克的業(yè)績在兩年間下滑了兩成有余,海爾的收購成本,卻相比其2010年收購斐雪派克20%股權時高出了近一倍。
而海爾花費大力氣才拿下的通用電氣家電業(yè)務,亦有溢價之嫌。畢竟2014年時,通用家電曾差一點作價33億美元賣給了伊萊克斯,兩年后通用電器的業(yè)績未見多少提升,海爾的收購價反倒?jié)q到了55億美元。
而如今看來,盡管依托以上收購,海爾得以打造出“多品牌矩陣”。但被收購的四大品牌,除了通用電器以收購前就超過20%的市占率,為海爾打開了美國市場以外,其它都難言成功。
斐雪派克雖為海爾帶來了洗衣機上的FPA直驅電機技術,但近些年以博世、西門子為代表的德系BLDC電機勢力仍然強大,而以LG為代表的韓系DD直驅電機也占據(jù)不少市場,斐雪派克的技術并沒有明顯優(yōu)勢。
在經營業(yè)績方面,斐雪派克被收購近10年后,依舊只能在市場并不大的新西蘭保持強勢,歐洲等地的市場占有率則微乎其微。
而被海爾重塑的三洋電器,雖換了個AQUA的新名頭,仍在日本早已成型的白電市場中受到松下、東芝、索尼等本土品牌的夾擊,整體市占率不足10%,唯在小型冰柜這一偏門品類有所建樹。
至于剛剛被海爾收購不到兩年的意大利Candy,更是悄無聲息,至今也未有并入報表的信息披露,顯然還處在整合期。
難言成功的幾筆收購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專注海外收購期間,海爾以2.24億元的低價,將自家的章丘海爾電機70%股權售予臥龍電氣。
雖然當時海爾電機的市場占有率和技術水平并非行業(yè)領先,但這多少也是海爾自主生產能力和技術的體現(xiàn)。
選擇賣出自家電機業(yè)務控制權,卻花費數(shù)十億在海外溢價購買技術和市場份額。這些行為折射出海爾近年來宣稱“制造業(yè)向服務業(yè)轉型”的大方向。
然而,在產品技術上奉行購買而非自主制造的路線,無疑也將會為海爾在未來愈發(fā)重視自主產能和技術的家電行業(yè)競爭中,增添幾分不確定性。
依賴“冰洗”,業(yè)務困局初顯
從業(yè)務結構上來看,冰箱和洗衣機產品,是海爾集團的立身之本。
根據(jù)海爾在2021半年報中披露的數(shù)據(jù),2021年上半年,海爾智家的營收為1116.18億元,其中,電冰箱業(yè)務營收336.37億元,占比30.14%;洗衣機業(yè)務營收249.88億元,占比22.39%。
2021年上半年海爾各業(yè)務營收及比重 奇偶派制圖
根據(jù)相關機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20年,海爾在線下銷售的冰箱市占率高達37.67%,線下冰箱的市占率為35.07%;在洗衣機整體市場的零售額份額達到40.6%,均為國內第一。
線下門店的銷售也顯現(xiàn)了這一點。在位于漢口的一家海爾電器門店中,店員向奇偶派(jioupai)表示,店內目前主要銷售的就是冰箱、洗衣機以及空調,不過現(xiàn)在是空調淡季,還是以前兩者為主。
而在我詢問一款電熱水器的時候,店員表示,這款電熱水器需要等待調貨,大概需要花費一周時間。
當我轉而咨詢燃氣熱水器以及燃氣灶時,店員則再次告訴我:“這些都差不多的,要等一陣子,主要就賣冰箱和洗衣機?!?/p>
但作為白電中最早普及開來的電器品類,經過此前“家電下鄉(xiāng)”的推行以及生活條件的改善,冰箱和洗衣機如今在國內已經步入存量市場。
根據(jù)智研咨詢的數(shù)據(jù),2020年,國內城鎮(zhèn)每百戶家用電冰箱的保有量已經達到98.5臺,每百戶洗衣機的保有量則為98臺,這一數(shù)據(jù)已與日本等發(fā)達國家處于同一水平線。
這也意味著,作為冰箱、洗衣機領域的家電龍頭,海爾未來所能擁有的增長空間較為有限。在專注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的同時,海爾也需要向空調,廚電等空間更大的增量市場發(fā)起沖擊。
不過,目前海爾在這些領域的表現(xiàn)顯然不容樂觀。
空調方面,根據(jù)產業(yè)在線、華泰證券研究所公開的2020年空調品牌內銷銷量數(shù)據(jù),格力和美的分別占據(jù)了36.9%和31.9%的份額,兩家一起吃掉了三分之二的市場,而海爾以10%的份額大幅落后,位列第三。
廚電方面,根據(jù)《中國家電市場報告》,兩大巨頭老板電器和方太電器合計占據(jù)超過70%份額,華帝、西門子、美的則位居3、4、5位,海爾僅僅只能排在第六。
無法在空調、廚電等非優(yōu)勢領域“虎口奪食”。海爾只能回歸冰箱、洗衣機領域再做文章。借助近幾年國內市場冰箱、洗衣機高端占比提升,均價上漲的趨勢,海爾進一步沖擊高端市場。
承擔這一重任的,是海爾自有的高端品牌卡薩帝。近幾年,卡薩帝品牌發(fā)展順利,在海外高端技術、大額營銷費用的支撐下逐漸搶占高端市場份額。
根據(jù)中怡康數(shù)據(jù),2020年,卡薩帝冰箱在6000元以上全價位段的高端占比超過11%,排名行業(yè)第一,而卡薩帝洗衣機10000元以上的高端占比超過75%,同樣排行第一。
不過,盡管卡薩帝在高端市場表現(xiàn)出眾,但家電產品的高端市場普遍呈現(xiàn)“單件利潤高、銷售數(shù)量少”的趨勢??ㄋ_帝斬獲再多“高端第一”,似乎也無法為海爾整體業(yè)務的營收帶來太多助力。
海爾門店中的卡薩帝區(qū)域 奇偶派拍攝
海爾2020年財報披露的數(shù)據(jù)顯示,卡薩帝品牌全年營收為87億元,而當年海爾的總營收為2097億元,看似風光的卡薩帝,僅僅只貢獻了海爾營收的4.2%。
冰箱、洗衣機業(yè)務遭遇品類“天花板”,空調、廚電業(yè)務難有大起色,高端品牌難以撐起整體業(yè)績。業(yè)務困局初顯的海爾,順應潮流開始高舉“智能化”大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難成贏家的“智能化”賭局
家居、家電行業(yè)的智能化趨勢由來已久。
艾媒咨詢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6-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guī)模不斷擴大。其中2016年為620億元,2020年為1705億元。預測2021年將達到1923億元。
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guī)模 圖/艾媒數(shù)據(jù)中心
在海爾高舉智能化大旗的同時,無論是小米、華為等移動互聯(lián)終端廠商、還是美的、格力等老牌家電廠商,都對這塊巨大的市場虎視眈眈。
在海爾的門店中,我發(fā)現(xiàn)不少洗衣機、冰箱、熱水器都貼上了“U家智慧生活”的標簽,銷售員告訴我,貼著這一標簽的電器,都可以使用智能WIFI操控。具體的操作,需要下載一個名為海爾智家的APP。
而根據(jù)銷售員的介紹,這款APP在符合“智家”要求的海爾電器上可以實現(xiàn)調節(jié)模式、溫度、亮度等功能。這與其他實現(xiàn)智能控制的米家、美的美居,華為智慧生活等APP并無二致。
不過,與其他幾家相比,無論從價位還是品類來看,海爾在實現(xiàn)智能化的IoT設備覆蓋上都有所缺失。
在海爾的線下門店內,標價低于4000元的洗衣機和5000元的冰箱,普遍沒有貼上“U家智能生活”的便簽。店員表示,如果家電上沒有貼標,則意味著只能使用傳統(tǒng)的控制模式來進行操控。
另外,海爾自有的IoT家電品類亦相當有限,其主要的智能產品集中在冰箱、洗衣機、空調、熱水器、電視等大件,而燈具、小家電以及掃地機等品類幾乎是一片空白。
相比之下,小米有著以Yeelight、綠米、云米等龐大的底層生態(tài)鏈企業(yè)布局,所生產的大量智能硬件都能接入自有的米家系統(tǒng)。美的在小家電領域憑借極廣的覆蓋范圍穩(wěn)居第一梯隊,對產品智能化的把控程度更勝海爾一籌。
小家電行業(yè)梯隊,難尋海爾 圖/前瞻產業(yè)研究院
而智能家具行業(yè)普遍追求的全場景智能化體驗,縱然有再多的物聯(lián)網技術、云加速方案加持,最終還是要落到IoT設備上,如果沒有海量的設備作為基礎,全場景智能也只能是空談。
因此,在智能家居市場的競爭中,盡管海爾“智能化”的口號聲量十足,但其相關數(shù)據(jù)仍然落后于兩大對手。
根據(jù)IDC公布的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份額,小米以16.3%的占比排行第一,美的以11.3%排行第二,海爾則以9.8%排行第三。
在作為智能家居入口的APP方面,iOS App Store中米家APP近一年的下載量達到858萬次,美的美居和海爾智家則分別為503萬次和415萬次,海爾再次屈居第三。
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份額 圖/前瞻產業(yè)研究院
在基礎IoT設備稍顯落后的局勢下,海爾于2020年9月推出了名為“三翼鳥”的智慧家庭全場景解決方案,除了智能家電以外,還提供整裝、家居等服務,也算是與海爾“從制造商向服務商”轉型的目標相呼應。
在門店的三翼鳥宣傳易拉寶上,寫著“全屋整裝13萬起,家裝899/㎡”的字樣,在家居家裝方案一欄中,則標注了乳膠漆、地板、墻地磚等硬裝的建筑材料。
海爾門店的三翼鳥易拉寶 奇偶派拍攝
不過,在這套方案中,只有部分家電標注為海爾及其旗下品牌,其他則未明確標注。而關于乳膠漆、地板、衛(wèi)浴設備等產品,店員僅表示:“這些都會是海爾精選的合作品牌,質量可靠的牌子?!辈⑽磳唧w品牌作解答。
而就在今年3月,海爾地產的精裝修項目還曾爆發(fā)過業(yè)主維權,海爾世紀觀邸高達5000一平的精裝修費用被驗收公司質疑“注水”,空調、熱水器也被業(yè)主懷疑減配。
地產項目尚且如此,為智能家居服務的“全屋整裝”效果如何,著實得打上一個問號。
回歸到海爾的“智能化”賭局,在IoT設備撐不起場景,靠全屋方案彎道超車的可靠性亦存疑的形勢下,海爾想要成為智能家居市場的贏家,恐怕相當困難。
寫在最后
1985年張瑞敏帶領工人砸毀76臺不合格冰箱的鐵錘,如今已經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三十多年前因此事鑿進海爾的質量意識,造就了時至今日消費者對海爾的質量信任,也印證著企業(yè)戰(zhàn)略的影響深遠。
而如今,海爾卻走上了“輕制造,重服務”的輕資產路線,又在不熟悉的“智能化”藍海中胡亂撲騰許久。在撕掉家電標簽和轉型智能服務中猶疑的間隙,昔日的王者已被對手趕超。
誠然,智能化的未來趨勢不可阻擋,家居服務的市場也很廣闊。不過作為一個家電企業(yè),海爾要想真正轉型,仍然需要先深耕自主的產品研發(fā)和制造,只有依托在好產品之上的服務,才是真正的好服務。
而海爾“新帥”能否解開“轉型”煩惱,也終究還得由海爾未來的產品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