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解縛,而非美女制造工廠。
女性一直是健身消費主力軍,這也讓女性專屬健身房的誕生變得尤為自然。
國內女子健身工作室已扎根生長,例如超模葛佩琦在上海創(chuàng)立的Super Model Fit,以精致裝潢、社交氛圍等賣點切入多品類女性運動課程。除此以外,也有Perfit W、Beaufit等,與美妝、服飾、輕食品牌合作的工作室,滿足國內女性健身的全流程需求。
海外市場更為巨大,2018年被日本加盟商以1.72億美元收購的Curves,可能是類似品類的最大標的,以及得益于TikTok話題#WomensOnlyGym的熱度,Blush Fitness等國外女性專用健身連鎖躍入公眾視野。
然而如同「女性專用車廂」的誕生,女性健身房這一熱點,既有「看起來像天堂」的美譽,也有對其引起性別隔離的質疑。
在社交距離成為常態(tài)的后疫情時代,男性汗臭味,(肢體)性騷擾已是女性在少數健身房的槽點。而趨于成熟的女性專用健身房商業(yè)模式,也不僅是環(huán)境優(yōu)越、隔絕男性凝視等基本賣點可以支撐的。
■來源:Vie Athletics課堂
創(chuàng)造一個社會戒律外的自由空間,真正以女性身心出發(fā)的健身理念去承載女性成長,或許是女性專屬健身房挖掘垂直市場的立身之本。
以女性身心出發(fā)的健身理念,是在絕對力量、速度、身形等基礎上,補充女性的特質來定義「健康」「強壯」的身體。這并非宣傳女性需要一套不同于男性的健身方式,而是通過補充普通健身房難以照顧到的女性特質,例如更為謹慎的運動心態(tài),社交需求,以及身體潮汐規(guī)律等,多維度提升女性自信與力量感。
多家女性專用健身房都將女性賦權作為宗旨。它們的理想形態(tài)并非是女性參與公共生活的退步,相反,它們給予了女性在正常公共空間之外的另一種空間——一個對抗社會規(guī)則、重塑女性力量認知的訓練場。
稍顯遺憾的是,相較于國外,國內的女性健身尚未形成較大的連鎖健身品牌。然而從國內瑜伽、舞蹈和女子拳擊工作室的市場熱度來看,女性健身消費者已有意識地向單一性別,以及關注身心理念的健身環(huán)境靠攏。
女性仍有機會與男性在傳統(tǒng)健身房一較高下,并獲得更顯著與高效的身體素質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國內外,都還有一群零基礎的女性在期待著一個新手友好,開放包容,免去尷尬的小白健身入口;也有一群追逐多元健身理念的健身女性,期待在女性獨屬空間中獲取身心認知的成長。
畢竟,將更多的女性接納進健身群體,才能促使中國女性健身環(huán)境更為健康。
女子專用健身房本不是個新鮮的話題,但去年TikTok上一則用戶分享,再度引燃了女性健身者對女性專用空間的關注。
4月,TikTok用戶@heatherhuesman分享了她在Blush Fitness健身房的體驗。這是一家位于堪薩斯州的女子專用健身房。視頻中出現了該健身房的一些設施,包括各種自由重量器械、24小時會員專享通道以及用于團體課程的落地鏡。
她特別強調了其為女性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環(huán)境而采取的措施。例如,隔絕外部視線的窗戶杜絕了路人的「窗外窺視」,全面的重量區(qū)間(特別是適合女性的小重量),免費的月經產品,以及男性員工何時上班的提示。Blush Fitness網站還舉辦紅酒社交之夜,并為高級會員提供免費保姆服務。
另一家澳大利亞連鎖女子健身Fernwood Fitness則采用女性審美來設計工作室,例如空間采用LED照明,精致漂亮的浴室。創(chuàng)始人在疫情期間除了制作線上課程,還與關注者分享如何利用健身熱情將夢想變?yōu)楝F實。
■ 來源:TikTok@heatherhuesman
不少女性網友看到這些貼心的設計大呼舒適,認為自己的訓練情緒能夠更為放松。同時也有人也像是得到庇護所一樣,將曾經不愉快經歷宣泄出來。
例如被偷拍且被免費用于健身房宣傳,在練臀時被附近男性赤裸裸地注視,自主訓練時被教練打斷、說教動作「不標準」并以「幫助」之名被觸碰身體等等。這些女健身者普遍的經歷印證了2018年某個運動產品的調研結果:健身房五分之一的女性表示受到過性騷擾,并因他人的評價改變自己的著裝、動作或運動計劃。
但這種「物理隔絕」也引發(fā)質疑:將女性分割出大眾健身房的趨勢是不是一種性別隔離的復辟?反對聲中不乏有一些男性擔心自己失去了一些「風景」,但也有常年健身的女性懷疑「女性友好」會等同于一定程度上的強度降級,或者只是刻板形象中女性該做的瑜伽、普拉提。
實際上,在質疑聲中,國內外女性專用健身房已經形成專項運動精品工作室到連鎖機構的多種商業(yè)模式。
■ 女子健身連鎖品牌Curves課堂
除去剛介紹的兩家女子綜合健身房外,美國的連鎖健身房Golden Gym以及歐洲的Basic Fit,都進行了女性專區(qū)或女性專館的業(yè)務拓展。諸如Uplift這樣專攻女子HIIT和力量訓練的健身館也大獲成功。Uplift于2012年創(chuàng)立于曼哈頓,提供的課程曾被媒體報道為「神奇女俠」的訓練課。
這家小而精的工作室以女性身心力量為宗旨,提供從私教到34美元一節(jié)的嚴格而高強度的團課訓練。另一家位于達拉斯的Grit Fitness更主攻女性團課,提供從力量訓練,單車,Hiit,拳擊,舞蹈的全面課程,一改女性不愛硬核訓練的社會成見。
國內也有女性健身房基于美國女子健身連鎖Curves模式,為中國女性做了許多課程的改良:一方面取消預約制,讓商圈上班族實現隨到隨練,另一方面,鼓勵教練以建立情感聯系而非推銷的方式實現客戶留存,例如舉辦親子沙龍等關懷女性生活的活動。
然而,當前女子健身房愈演愈熱的趨勢,是女性經濟下的曇花一現還是一個潛力無限的市場,還需要到它們的運營理念中一探究竟。
從上世紀60年代女性解放運動開始,女子專用健身房就已走在探索的道路上。而Beaufit對標的Curves,也經歷了從全盛到衰落的商業(yè)時期。
一篇名為《我們比昨日更強大:女性專用健身房的歷史》的評論文章梳理了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女子專用健身房的變化。比起女性被允許進入被男性主導的健身房,女性在健身房找到自身的方向更為艱辛。
Elaine Powers作為最早期的女子健身連鎖品牌,以「形體沙龍」為自身定位,為會員設定了「恢復到最完美禮服尺碼」的終極訓練目標。
這一目標吸引全美數百名女性穿著五顏六色的健身服涌向Elaine Powers。她們到達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身材測量及分析,并且得到一份嚴格食物清單——早餐、午餐、晚餐和零食——以確保不可放縱飲食。然后才是真正的健身器材:按摩肌肉的木制滾輪,針對身體中段的減脂帶,可見當時的女性想不做任何費力的訓練來變瘦(可能今日仍是如此)。
盡管當時的身材雕琢與真正的健身仍有天壤之別,參與者卻迷上了純女性健身與運動社交。以至于在70年代,該品牌已經擁有300家連鎖健身工作室。
隨著美的標準發(fā)生變化,6、70年代纖細苗條的身體讓位于80年代的健美肌肉。女性健身房品牌也不斷更新迭代。最為國內熟知Curves,也從2006年鼎盛時期的全球10000個營業(yè)點,關停到如今的不到400家。
半個世紀過去,健身行業(yè)早已今非昔比。對于當下的女性來說,宣揚比基尼身材無疑是一種性別與身材歧視的笑話。女性想要「健康」和「健美」,而不是單純「減肥」;她們想要「均衡」的飲食搭配而不是「節(jié)食」。
從身心解縛而非美體角度出發(fā),如今女性專用健身房的理念已與上世紀產生根本不同。
■ Vie Athletics 團課課堂
當下女性專用健身房創(chuàng)始人們常思考的問題是:即使力訓也成為女性常規(guī)健身訓練,可仍然逃脫不出減肥的語境。當女性身體標準時刻被外部定義時,女子健身房如何真正成為一個女性力量的烏托邦?
這樣的烏托邦應有一定能力免疫外界標準,引導女性會員聽從內心聲音。
正如Uplift創(chuàng)始人Leanne Shear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她們的工作室兼任女性社交中心。每周的社交時段都會為會員準備充足的皮諾酒和霞多麗,有時她們也會在鍛煉之后就暢飲一番。
「我們強調避免那種可能會讓一些女性感到不舒服的話語,因此這里沒有關于比基尼身體或減肥的討論。我不想讓大家覺得練了卷腹就不能好好享用一杯美酒!」
此外,研究也表明,以健身為目的的女性鋼管舞訓練室,也能成為女性對抗男性凝視的空間。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純女性參與的空間,女體性感不再由紳士俱樂部的男性而是由鋼管舞者自己來定義,讓女性自由地使用與解讀身體。對于鋼管舞力量和純粹美感的強化,也沖擊了社會給其縛上的娛樂、諂媚的標簽。
另一位體驗了全女子團隊舉重館的女性表示:「當去到一個以共同目標而不是外界形體定義的女性健身房時,我感覺被賦予了難以置信的力量。我們的審美可以和性格一樣多元。我們是一群不怕看起來“粗壯”的女性。相反,我們對彼此肌肉發(fā)達的大腿和布滿老繭的雙手充滿敬佩?!?/p>
然而她的回答,卻也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現代健身房的「厭女」情緒,即柔弱、面對挑戰(zhàn)的猶豫可能是不被健身房所歡迎的氣質。
這時也需要女子專用健身房的存在,去肯定長期被輕視的女性特質的價值。
學者Iris Marion Young曾在一篇論文中,指出社會文化對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規(guī)范給女性帶來的長期影響也體現在她們的運動表現(肢體使用)中。比如女性在投擲動作中不太會借助全身力量,相較于男性動作不夠干脆,而是迂回和猶豫的。
而這種“缺陷”源自女性在公共空間中,養(yǎng)成的收斂肢體的習慣。時至今日,女性在商務場合、擁擠地鐵等公共空間中仍在重復著的合攏雙腿,收斂小臂的禮儀要求,深深地改變了她們舒展肢體去占據空間的能力和意識。
以力量和競速為目標的訓練中,這些特質無疑成為了劣勢,然而在很多持續(xù)漸進的項目中,迂回與謹慎也可以成為優(yōu)勢。
例如,因為在男性認知中,身體是需要被征服與控制的。而瑜伽課對于很多男性來說漫長且難熬,因此他們常感到身體成為不受控的零件。然而,這種允許猶豫、逃避、反復試錯的訓練,讓女性更享受在其中實現技巧的自我提升。正是溝通而非對抗的心態(tài)讓女性更能實現身心的協調,而這種協調可進而肯定女性特質力量的價值。
而在拳擊訓練中,對于「保護自己」的第一要義,女性有著更強烈的共鳴。這是由于從青少年時期起她們就被灌輸保護好自己的生存法則。比起男性拳擊者的無所畏懼,她們更能悉心聽從教練講述的技巧,并真正將得分置于保護自己之后。
作為健身行業(yè)從業(yè)者,以包容的姿態(tài)和關注內在的訓練將女性的不自信轉換為自信,打破以男性為標桿的健身格局,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身心賦權與情感建立。
理想中的女性專用健身房誕生,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土壤,因此當下我們仍需發(fā)問:國內準備好女性專用健身房的到來了嗎?
對比國外已成為政治正確的身材包容,國內的女子健身市場仍難跳脫出「健康美」的美學視覺標桿。甚至無論教練如何引導鼓勵,會員無比執(zhí)著于「塑性減脂」的自我改造目標。
當然幫助會員實現目標仍是教練的職責,但想要讓女子專用健身房實現長遠發(fā)展,必須要挖掘自身區(qū)別于普通大眾健身房的優(yōu)勢所在。
首先可以多挖掘女性的內在需求而非服從于社會的評價標桿。例如,令女性恢復自信的不單只有一個體重秤或米尺上的數字,還有在關系網中獲得的鼓勵與贊美,或是一項技能的勝任。
或許到這里我們需要客觀地評判國內雨后春筍般的女性健身房市場,在「提升自信」的包裝下,是真正的女性賦權?還是社會期待對于女性身材的訓誡?
另外,如同前幾十年的先驅者一樣,當下女性專用健身房仍承載著通過實踐擴充多元化健身領域研究的責任。就連在兩性健身者數量十分平衡的澳洲,健身協會訓練部主管Kate Kraschnefski也表示:「沒有理論證明當前健身原則只作用于男性,但傳統(tǒng)力量訓練區(qū)仍被男性主導。盡管行業(yè)一直在號召女性私教的加入,私教群體仍主要由男性構成?!?/p>
想要解構一個男性主導的消費市場是何其之難,但這并不阻礙從業(yè)者通過嘗試對女性健身市場的完善添磚加瓦。
另外不難發(fā)現,無論國內外,瞄準女性的健身房多多少少帶有消費主義的「精致」影子。我們仍需反思,紅酒,裝潢,帥哥教練等等元素的堆砌,是不是在賦權一些富有女性的同時,也將一部分女性排除在外?